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

教育议题是马华的生招牌还是墓碑?


魏家祥指称,马青并非只是专注教育领域,惟教育议题已成为马青的生招牌,马青应继续在此议题上奋斗。哎呀呀,教育议题什么时候开始沦为马青的生招牌嘞?那么,马华与华教或华小共存亡的誓约,马华在什么时后将她丢进魂墓去了呀?

教育议题已成为马青的生招牌

20131219日,原马青总团长魏家祥在第49届马青大会作政策性致辞时表示,马青并非只是专注教育领域,惟教育议题已成为马青的生招牌,马青应继续在此议题上奋斗。

魏家祥

他说,教育是马华长期斗争与守护的议题,尤其是华教议题,身为马华先锋部队的马青,更是毫不懈怠。

他表示,马青曾办数以千计的升学辅导讲座,处理数千名学子的国立大专学府升学与争取公共服务局奖金个案,这已成为马青的生招牌。同时证明马青务实纠正国立大专学府每年出现的招生行政偏差。

马华50年来受尽华社的批评

魏家祥说,马华在上世纪60年代,由于参与将独中改制为国民型中学,令马华50年来受尽华社的批评。因此,他促请政府制度化拨款给改制中学,不应成为财政预算案的沧海遗珠,更不应是点缀式的拨款,而且,政府也应该承认独中统考文凭,并且每年下放拨款给独中。

马华须建议政府,每年必须制度化拨款至少2亿令吉给1295所华小,须有充裕的后备基金,在华小有需要时发放拨款给予援助。

我不希望教育部题需要透过大集会施压才能解决,或透过内部管道千辛万苦之下才看到成果。我相信,将制度建立起来就能一劳永逸解决华教问题。

对马华而言,我们不会放弃协助处理华教的课题,因为教育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,为了我们的下一代,纵然失去教育部这个最直接的平台,但马华依然会在华教课题上任劳任怨。

他表示,马青须继续在教育课题上扮演先锋的角色,也有必要从制度的根本层面,一劳永逸的解决教育问题,马华也须与国阵领袖即刻讨论如何发展华教。

马华与华小共存亡论调的起因

华教先

1954 4 19 日及 12 , 教总,雪华堂,马华三党团假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召开第二次会议。会议通过成立马华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” (简称三大机构), 并确立其章程。它有 7 大项宗旨:

() 研究、决定及推动本委会有关联合邦华文教育政策, 而不涉及其他政治问题。
() 联络董教双方以促进联合邦各华校及华文教育之发展。
() 探讨及举办联合邦各华校兴革事宜。
() 促进联合邦华校董教及其他有关各方面之联系。
() 协助或代表联合邦各华校与政府商讨有关华文教育之一切事宜。
() 争取华文教育在本邦教育体系中之平等地位。
() 协助解决联合邦华校经济上之困难。

1961 年教育法令》公布后, 马华领袖鼓吹华文中学接受改制, 1968 年马华反对创 办独立大学并成立拉曼学院与之抗衡。

1975 年针对《马哈迪内阁教育报告书》一事, 董教总与马 华公会于 1974 年和 1975 年个别提呈备忘录。董教总指责马华提呈的备忘录竟然接受《拉 萨报告书》的最终目标使华小变质。

马华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, 向巫统主导的单元 教育政策妥协, 因此与董教总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,造成董总主席林晃升不得已宣布与马 华划清界线。最后, 三机构乃至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就此寿终正寝。

1970年开始,英文小学所有学科(英文除外)便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改变,到1975年英文小学实际上已全部改为国民小学(马来文小学)。英文中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媒介语,则在1976年至1980年逐步改变,到了1980年英文媒介的课程已全部改为国语媒介。

英文小学改为国民小学,是华族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前车之鉴,人们深恐当局会在"适当"的时候,把华文小学也改为国民小学。

李三春

便在此刻,当年的马华总会长李三春就发表马华要与华小共存亡的论调。从此,马华从之前要与华教共存亡的格局,降格为马华要与华小共存亡

2012528日,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魏家祥说, 最新数据显示, 友族同胞进入华小就读人数达到8万人, 即从原来的12%增加到14%, 进一步证明华文教育广受各族接受。

他表示, 马华的口号是跟华小共存亡’, 为此, 在协助兴建华小方面至今从未间断。

教育议题恐怕成为马华的墓碑

今天,马华要与华小共存亡的歌儿快成绝唱了,取而代之是马青要与华小共存亡的高调。换句话说,马华为了不想华教课题被巫统视为邪教,只好将华教包袱丢给马青,以享其入阁官福。

而马青当仁不让,因为身为马华先锋部队的马青,更是毫不懈怠

呜呼,如果说是教育议题已成为马青的生招牌,恐怕,它将会成为马华的墓碑!


19/12/2013


0 评论:

发表评论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