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林冠英与蔡细历辩论的题目是:民主行动党与马华公会,谁的政策对国家更有利?严肃地说,他们对主题论述不仅有如隔靴搔痒,对历史的论述也自爆其丑,予人把柄。为了回归历史的真相,为历史说句公道话,谨此恕不客气地评述。
林冠英认为, 马华成立拉曼学院的目的,理由是因为政府的招生制度不公平。是耶?非耶?
林冠英所给予的是错误答案!以他在行动党的地位及州政府的职位,这种极具误导性的答案必须马上纠正,否则为马华开脱历史罪名事小,误导华社罪大!
几十年来,华社早已流传着一句伤感的话,即是, “要独大办成,犹如鉄树开花”!
说出这话的人是时任马华总会长陈修信,他人已经死了几十年,独大的倩影何在,至今仍无人可知。林冠英,您可曾听过这凄美的传说?
1967年10月,教育部突然宣布,凡是要出国留学的人,必须要有剑桥文凭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。董教总基于担心华校中学生毕业后无法出国深造,因此便倡议创办“独立大学”。
马华在华社要求创办‘独大’的强烈冲击面前,它必须有所表态,否则,它难以得到华社的支持。结果,它选择创建“拉曼学院”来回应华社的要求。
‘拉曼学院’计划书在时任马华署理总会长许启谟向教育部呈文后第11天,便获得建校批准书。
由此可见,‘拉曼学院’的创立是骑劫了董教总的倡议,同时也挟着政府的威势要华社就范,要华社放弃‘独大’的创校宗旨,转向接受政府的教育体制及政策,它是与独大计划对着干的一个政治阴谋。
‘独大’创办的宗旨之一,就是要在本国建立及完成一所拥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大学。即从小学至中学,乃至大学的教学媒界语是用华文华语。而‘拉曼学院’的教学媒界语则用马来语文。
教学媒界语文是两者之间的最大分别, 拉曼学院是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的精神,而独大则是‘坚持一个民族,应该享有接受母语教育权利’的原则,坚定不移的站稳捍卫民族教育权利的立场。
马华骑劫了董教总的倡议,不惜选择迎合巫统的同化政策去建立拉曼学院,并以受政府承认文凭(44年后的今天才获得承认),学费低廉的卖点来招收华校高中毕业生。当年华社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,只好送孩子去拉曼学院。
这就是政府始终不批准建立独大,只让拉曼学院‘独大’的原由。林冠英应该恶补拉曼建校史。
蔡细历在赞扬该党的建党史时自豪地声称,“马华从建国开始便积极地参与,包括对抗马共,在紧急状态时开辟新村,争取国家独立和争取公民权等”。
蔡细历看起来是个历史通,尤其是对马华的奋斗史更加津津乐道,引以为荣。 他将马华对抗共产党列为创党的开端,也就是说,马华是靠反共起家的。
我国的许多华人,尤其是年青一代应该还不太了解马华的历史,现在经过蔡细历的‘荣幸’介绍后,或许有了些许印象。现在再重温它的‘光荣史’,希望在大选时会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提起日治时代,几乎没有一个华人不会咒骂那些该死的,禽兽般的日本鬼子!谈到紧急状态年代牢狱般的生活,只有那些英殖民政府走狗的生活才过得写意,老百姓则苦不堪言。
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。马来亚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掀起了波灡壮阔独立浪潮,直至日本南侵,英军撤离之后,马来亚共产党仍然率领游击队去扺抗日本蝗军。
3年8个月的英勇抗战,终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。可惜,前门才赶走老虎,后门又进来豺狼。日军刚投降不久,英军又到回来。苦难的马来亚人民,从此又得拿起武器抗英了。
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抗英民族解放战争的枪声再次响起。几经艰辛,终于迫使英军改变策略,一方面坚决要消灭共产党的势力,另一方面积极扶植傀儡政府,希望以此继续保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。
在还没有独立前,马华公会已经有代表出席当时殖民地政府的立法议会。很明显的,马华公会答应英殖民政府的反共条件后, 才有资格成为政府的官员,才能与巫统从英国手中‘和平接管’马来亚的政权。
这就是马华的建党史,是一部建立在反共基础上的‘反共史’!不管是有心或无心,蔡细历以为高调称赞该党的历史,为大选加分。现在,笔者进一步‘宣扬’该党的反共史,希望全国人民看清楚马华的本尊吧!
09/07/2012 |
0 评论:
发表评论